今年上纽昆杜录取,是不是好多人拿到 offer 又放弃?
学校招生的 “话语权”,真的从学校转到学生手里了?
高三冲刺、低年级规划,到底该咋申请这俩学校?
2025 届上纽昆杜的录取终于算是落下帷幕,但留给家长和考生的疑问却不少。
4月份出校园日结果的时候,我就说过,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,两校的主动权将彻底逆位,今天我们就把这些关键问题拆开了、揉碎了和大家聊聊!今年到底录的怎么样?这两所学校的报考价值何在?
PART01
放弃率“创纪录”:
A 档抢位、B 档承压,背后藏着哪些考量?
展开剩余87%2025 届上纽昆杜的录取中,最显眼的变化莫过于放弃率较往年大幅攀升。早在今年 4 月校园日结果公布时,这种趋势便初见端倪。以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地区的招生情况为例,从官方数据来看,2024 年上海纽约大学在沪录取最低分为 560 分,对应全市位次约在 1200 名左右,其中 A 档预录取考生达到特控线即可直接录取,B 档则需结合高考成绩与校园日表现择优录取。而在 2025 年校园日结果公布时,不少家长就担心“A 档学生全被录取,B 档没机会”,而最终录取结果显示,这种情况完全没有出现,A档放弃的学生不在少数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放弃并非 “否定学校价值”,而是多元升学背景下的主动选择。正如行业观察所示,当港校、内地顶尖高校等选项更易触及,家庭会根据高考成绩、未来规划动态调整方向,这也让两校的录取 “筛选”更依赖学生的真实意愿。
PART02
主动权悄然转移:
从 “学校挑人” 到 “学生选校” 的逻辑改写策略吧
如果说往年上纽昆杜的招生是 “学校主导”,那么 2025 届的录取则清晰展现了 “学生选择权”的崛起。
此前,两校凭借国际化资源、多元培养模式,在招生中占据明显主导地位,而今年的录取态势却不同:学校的招生走向,越来越取决于学生和家长是否愿意为其培养路径承担风险。简单来说,“学校好不好” 不再是唯一标准,“是否适合我”“有没有更好的替代选项” 成了更关键的决策因素。
这种变化在高考出分后尤为明显:当学生手握高考成绩、港校 offer、内地高校录取等多重选项时,“去不去上纽昆杜” 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正如我在今年4月就预见到的一样,“申请时不必急于下定论,因为最终去不去,完全可以等高考成绩出来再做决定.”这种 “以学生需求为核心” 的选择逻辑,正是今年录取最显著的特征。
PART03
上纽 B 档、昆杜入围线创新低,
院校实力与生源质量是否下滑?
今年,上纽 B 档录取分数、昆杜多地入围线均出现明显下浮,这让不少家长产生疑问:难道两校的生源质量下降了?学校档次变低了?
实际上,多元升学体系下,最低分并不能说明学校实力。
就拿 2024 届来说,在浙江,港中深录取位次到了 40000 名,山东更是到了 50000 名;强基计划里,2025 届思课学员中,有浙江省排名 12000 + 被南京大学物理专业录取,湖北省排名 16000 + 被厦门大学微电子专业录取,浙江省排名 32000+被厦门大学药学专业录取,能因为这些低分录取案例就否定这些顶尖 985 好专业本研贯通的价值吗?显然不能,这跟裸考分录取完全两码事,低分案例根本不影响院校本身成色 。
另外,最低分不代表平均分。从上海地区近年录取情况来看,上海纽约大学的实际录取分数始终稳定在特控线以上一定区间,核心生源的位次波动较小;昆山杜克大学在沪录取的主流分数段也保持相对稳定,且呈现逐年优化的趋势。这说明两校实际录取学生的综合素养仍维持在较高水平。
从实际筛选标准来看,两校的核心门槛并未降低。上纽在全国不分省招生中,虽 B 档分数下浮,但通过校园日对英语能力、批判性思维的考核,仍筛选出综合素养达标的学生;昆杜即便在分数下降的省份,校园日评分(1 分相当于高考 7.5 分)的高权重,也确保了入围学生的国际化潜力未打折扣。
更关键的是,两校的核心竞争力—— 国际化师资、跨文化培养模式、海外升学资源等并未削弱。2024 届毕业生中,上纽赴藤校深造比例、昆杜进入头部企业的薪资水平,仍与往年持平。因此,“分数下降” 只是多元升学背景下的正常调整,而非学校档次或生源质量的下滑。
PART04
上纽 VS 昆杜:策略吧
分省与不分省,录取差异藏着哪些 “小细节”?
同为顶尖中外合作办学,上纽与昆杜因招生模式不同,今年的录取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,这些细节值得家长重点关注:
上海纽约大学:
全国不分省招生,分数有“底线”
上纽采用全国不分省招生模式,今年特意增加 A 档发放数量,以应对可能的放弃潮。从最终情况来看,其 B 档分数虽有小幅下浮,但并未出现 “断崖式下跌”。原因有二:一是对部分高考成绩未达预期(如够不上 985 或心仪专业)的学生来说,上纽仍是“保底优选”;二是学校在前期招生中已通过筛选控制质量,分数存在隐性 “底线”。
昆山杜克大学:
分省招生,江苏靠“锁档”稳住阵脚
昆杜采用分省招生模式,今年在多数省份的录取分数出现下浮,但江苏是个例外 —— 得益于当地“锁档政策”,昆杜留住了一批 “高考超预期” 的学生。这些学生最初对成绩期待不高,且昆杜校园日排名不错,便将其列为第一志愿,最终因锁档政策无法更改,反而成了“意外之选”。
对其他不锁档的省份来说,昆杜分数下浮的原因更复杂:一方面,校园日评分权重高(1 分相当于高考 7.5 分),前期表现不佳的学生,即便高考分数高也难逆转;另一方面,学生有上纽、港校等更多选项,放弃率自然更高。
PART05
英语好、偏科生的 “隐藏优势”:
这类学生更该重点关注
从 2025 届录取来看,上纽昆杜对一类学生格外 “友好”——英语能力强、总分有波动但单科优势明显的学生。这类学生可凭借突出的英语水平,在校园日的全英文考核中占据优势,弥补总分波动带来的影响,进而增加上岸几率。无论是上纽对英语能力的硬性要求,还是昆杜校园日中对英语应用能力的侧重,都让英语好的学生能更精准地契合两校的选拔标准,成为突破录取门槛的重要助力。
对偏科或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来说,与其在高考总分中 “死磕”,不如提前规划两校申请:利用英语优势在校园日拿个好成绩,再结合高考分数做最终选择,反而能避开 “总分短板”,抢占升学先机。
PART06
不同阶段家庭的应对策略:
高三抓 “机会”,低年级留 “弹性”
面对这样的录取态势,不同学段的家庭该怎么规划?核心是 “结合自身情况,保留选择权”。
高三学生:
以高考成绩为锚定,不提前“断退路”
对高三家庭来说,没必要在 4-5 月校园日结果出来后就急着决定 “去不去”。完全可以等高考成绩公布后再权衡:如果成绩不理想(比如够不上 211,或选不到心仪专业),或出国导向明确但没拿到港中深、港三校的录取,上纽昆杜仍是优质备选。
今年思课就有不少学员,高考后因成绩未达预期,最终选择了上纽昆杜,反而避开了 “志愿滑档” 的风险。这也印证了一个逻辑:申请是 “保留机会”,而非 “绑定未来”,过早放弃反而可能错失退路。
低年级学生:
明确“弹性定位”,把申请当“升学跳板”
对低年级家庭来说,首先要想清楚:申请上纽昆杜是 “非去不可”,还是 “多一个选项”?答案显然是后者。两校的申请流程在高考前(10 月出简章、次年 1 月递交申请、3-4 月校园日),这段时间的准备不仅不会影响高考,反而可能成为“冲刺动力”。
今年思课就有多名学员,4 月拿到上纽昆杜的“提前通行证”后,备考状态更稳,最终高考超水平发挥,意外斩获港大、港科大等顶尖院校 offer。这种 “申请 - 冲刺 - 再选择” 的弹性路径,正是低年级家庭最该借鉴的思路 —— 保持申请状态,相当于给未来多留了一条 “高性价比” 的退路。
结语:
理性看待 “变化”
抓住 “选择权” 才是关键策略吧
发布于:浙江省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